理生爱分享

其实没有那么难,专注+持久=专业

微信

我玩股票十年,赚钱翻倍还是亏到麻木,到底图啥?

理生爱分享2025-09-29 15:12:3135

唉,说起来还是有点心酸。我到现在都还会打开十年前的那个股票账户,看着里头两只股票发呆。一只涨了185%,一只跌了82%。你说,这到底是“风光”还是“窝囊”呢?

沪指今年又涨到3800点了,和十年前挺像。当时3800点啥场景,还记得吧?大盘一路冲,股民这边可是热火朝天。什么“翻倍”、“五年赚五倍”这种故事满天飞。那会儿,股市看起来就是个捡钱机器。不多买几手,都觉得亏!

但问题来了,真那么好捡吗?你买了,涨了,赚了,心花怒放;可万一要是跌了呢?尤其加杠杆的人,一边放大收益,还一边放大风险。你想想,这滋味简直就是赌命。

我买的两只股票正好印证了这“二元世界”的样子。一只平安银行,长期持下来,不动如山,时间给面子,收益可观;另一只,是后来被ST的苏宁易购,跌得稀里哗啦,像坐滑梯,一路滑到看不见底。唉,你说人性是不是很搞笑?刚入市的时候,我对这俩股的逻辑还挺自信,以为十年后会感谢自己呢,结果是想象打脸了。

回过头想想2015年的行情,那是我第一次入股市。我买入的时机也挺戏剧,就在3800点开始往上涨的时候,那时候炒股成了一种集体狂欢。公司里聊起股票,眉飞色舞;吃饭聚餐谈收益,乐不可支。就连上班时间,都见人抱着手机盯着交易软件的涨跌,好像不刷价就错过了人生巅峰。

但投资容易冲动啊,有一个下午,同事因为网络故障登录不了软件,急得得跑我工位问“你能登上吗?”发现登不了,丢下一句“耽误我挣钱啊”,又跑了出去。可以说,那氛围太抓人了,不投都跟不上生活节奏。

其实我一开始是个特别怕风险的人,对股票这东西爱搭不理。可架不住周围都是“你看谁谁赚翻了”的故事啊。什么“开户几年没动就翻了五倍”“20万赚了20%”。你听着能不动心吗?感觉钱就是大街上的雨点,伸手就能接住。

于是我投入了人生第一笔,无非就是随大流,平安和苏宁。投的时候,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信心:他们业务扎实,财报漂亮,未来可期!后来事实告诉我,抱歉,股市不是看你信心够不够,而是看它心情怎么样。

股票持十年,是什么体验?真的很复杂。拿着平安,一开始还想着“快翻倍了赶紧卖”,后来学会死扛。跌到3000点时,亲戚听说我一直干扛着不动,大骂我不懂形势,还让我清掉账户。说实话,我确实不懂。但不懂归不懂,所谓“炒股生存之道”那些听起来巨专业的话,也没让我开窍。索性硬抗吧。

结果呢?平安总算挺过周期,一路185%的涨幅,成了我的“信仰”。但苏宁呢?闹债务危机,营收惨不忍睹,被ST标记,已经彻底进了冷宫。再让我选一次,我也不会改,逻辑没问题,可运气真是一言难尽。

说白了,股票不仅考验你的运气,还折磨你的耐心。我一直坚持“闲钱入市”,拒绝豪赌。账户市值清零?大不了当纸上游戏,不伤筋动骨。用超稳健方式控制自己:宁可落后热点,也不多冒险。这个思路让我赚过一些,比如两年67%的中国银河、三年34%的人民网,但那种“五倍翻”的神话,我是明白了,跟我无缘。

这样的慢性子玩法,最大好处是让人容易麻木。每次股市暴跌,恐惧到最后就是木然,不割肉不问天,就等。想通了一个道理,股票涨不涨,跟你的努力关系有限,有时候甚至就只是纯粹看市场的脸色。比如你想想2015年的“6·15股灾”,多少人幻想着收益稳增长,结果一夜之间杠杆直接蒸发。

有人劝我学技术派,看K线、盯资金面。我试了一阵,但真心觉得还是太复杂。来股市搞投资,不是来做学术报告的,这么多年,我还是更相信简单的逻辑——看业务,看公司调研水平,其他那些计算曲线的东西,就交给做专业的人吧。

而说实话,我现在也没想好以后会不会彻底退出股市。炒这么久,到头来问自己,“你到底图啥?”是为了挣钱?还是享受市场里的波动带来的刺激?或者干脆只是闲着没事干的一种消遣?

人在股市混,总会问自己这个问题。回答呢,可能没那么容易,也可能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吧。


本文链接:https://lxsbk.com/post/900.html

阅读更多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