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付孩子,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利用“弃猫效应”,而不是利用“反弃猫效应”。
你们家也经常这么说吗?“不做完不让我看电视”,“下次考试不及格,我就没收你的手机”?许多人都认为这叫“有规矩”,既可以显示出父母的威严,又可以让子女遵守自己的准则。但说实话,这是一种无知的行为,这种行为会让他们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,让他们变得更加叛逆。
上三年级以前,我的儿子是个“小麻烦”,让全家人都很头痛:一言不合就哭,一言不合就大发脾气,遇事习惯避战,只许胜不许败。对他的管教愈严,他的脾气就愈怪。为了发展他的特殊才能,我们咬咬牙,出钱让他学习架子鼓。她的学习不认真,她的作业也很慢,她的成绩总是在全班倒数第一。我当时身心俱疲,感觉天都塌了,我对他百依百顺,他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?
于是,我查阅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,甚至还去了一趟杭州,向清华大学毕业,在一所重点小学任教的一位老同学请教。他这么一说,我才恍然大悟。
他表示,心理学家曾有一项著名的“弃猫实验”,即被主人抛弃、被领养的猫咪,由于担心再一次被遗弃,会表现出异常的温顺,有时还会过分谄媚。事实上,我们在教导子女的时候,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扮演“遗弃者”的角色,你可曾对自己的孩子说:“如果你不乖,我就不要你了”、“如果你连这点小事都干不好,那你还能干嘛?”对于家长来说,这是一种愤怒,但对孩子们来说,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。你把消极的标签加在孩子身上,他就会逐渐形成一种「我就是这个样子」,你越是催促,他越是拖拖拉拉;你说他心不在焉,那他就是故意心不在焉,那不是反抗,而是一种自我保护。
长时间以“弃猫效应”施加压力,无形中破坏了儿童的自制力与自信心,甚至导致其做出过激的举动。许多父母总是喜欢为孩子做任何事情,生怕他们出错,认为这是一种解脱,但他们忘记了,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和错误的过程。这种孩子,内心深处有一种“我不行”的感觉,所以,他们长大后,就会变得自卑,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,也会变得自卑。
事实上,这并不是儿童的“问题”,只是一种正常的发育过程。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要求小孩马上成长,要靠陪伴,了解,引导,帮助他建立起内心的力量与自信。真正的教育,并非让小孩生活在「被遗弃的恐惧」中,而要教导他们:「不管我是好是坏,都是值得被人爱的」;真正的自我约束,同样来自内心深处对“我想变好”的渴求。
最终,这位老同学给了我四个正面的使用方法,准确地击中了孩子们的心灵。我尝试了三个月,小孩的内在动力就象一座喷发的火山!想要给孩子翻身的父母,必须看完。
第一件事:从“全职保姆”中辞职,不要再为别人做家务
那些不自觉学习的小孩,多半都是父母一手操办。要让孩子在人生中负起自己的责任,可以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:让他自己整理书桌,整理书架,自己打扫房间,自己洗袜子,逐渐改变“依赖妈宝”的心理,懂得“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”的道理。
第二个步骤:培养成就感,将作业变成“闯关”
孩子们不喜欢学习,那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。不要催促,不要大喊大叫,将学习当成“游戏闯关”,每做一个任务,都会获得相应的积分,到了一定程度,就能获得“精神奖励”,比如一次家庭露营,一次周末的自由活动,绝对不能用金钱来奖励!通过这种方式,让孩子们“上瘾”,并逐渐树立起自信。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份挑战表格,并列出了一份家庭精神奖赏列表,希望有此需求的父母们可以在“奖励清单”上填写。
第三个步骤:发现问题的关键,用80%的能量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
不要总是针对你的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,用你80%的努力去发掘他的优点,并且用20%的努力去赞扬和鼓励。要想主动,首先要让孩子感兴趣。例如,他今天做的功课,比昨天快了五分钟,他就称赞他“做事更有效率,更懂得如何安排时间”;他对乐高玩具很感兴趣,说:“你组装积木的时候,注意力很集中,这种专注的精神,一定会让你的学习变得更好。”也不知道这小子的天赋如何?耶鲁大学的老师,研究出了一种名为“天赋测验表格”的东西,一分钟之内,就能得出答案,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,让学生事半功倍。父母要做“测试表”。
第四个步骤:优质的伴侣,才是最好的解药
陪伴,不仅仅是陪着小孩玩手机,更重要的是两个人一起经历真正的人生乐趣。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份“亲子百事清单”,内容包括素质拓展,自然探险,亲子游戏,一起去博物馆参观展览,去公园观察昆虫,在家玩拼图游戏,锻炼身体,增长见识,增进亲子感情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,孩子不再总是惦记着自己的手机,而是会主动地说:“妈咪,我们一起去科学博物馆”,这是一种真实的愉悦感,远比看短视频带来的瞬间愉悦要可靠得多。
前面所说的挑战清单,天赋测试表,以及父母之间的琐事清单,我把它们组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“学习习惯工具箱”。如果你想要,可以在下面回复“习惯工具箱”,领取~
标题引用
宝妈亲测了一下!利用“反弃猫效应”,在三个月内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力,让他从一个三年级的差生,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学霸。
停止对小孩的“没收手机”!“反弃猫效应”是最好的教育方式,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。
从“全家头疼”到“内部动力爆棚”——我的“反弃猫效应”拯救了三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
网友评论